長豐(雙鳳)經開區:探索“社區合伙人”機制,共解基層治理“方程式”
近年來,長豐(雙鳳)經開區把服務群眾、促進發展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探索實施多元參與的“社區合伙人”治理機制,多渠道鏈接社會資源,創優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服務體系,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滿意度。
把脈需求,統籌資源,推進供需對接“清單化”。深挖居民需求清單。堅持開展“四問于民”活動,收集群眾切身需求,實現按需服務。今年以來,聚焦群眾最關注的生活、養老、醫療等需求,18個社區黨組織通過“紅色服務日”“紅色小管家入戶”等方式掌握群眾所需,摸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00余條,并針對需求,實現社區能人骨干“全參與”、黨員作用“全發揮”。梳理社區空間清單。以社區資源吸引服務居民的社會資源,先后建成62處社區(小區)黨群服務陣地,為“社區合伙人”提供空間等資源支持,引導合伙人為居民提供專業化、個性化、定制化服務,有效彌補社區工作的服務缺口,提升組團式服務的動能,拓寬為民服務的空間。統籌優質資源清單。18個社區向轄區共駐共建單位、“三新”組織、志愿團隊、基層治理骨干隊伍發出合作邀請,遴選建立優質資源清單,截至目前,已有199個商戶、2個社會組織、89個共建單位以“社區合伙人”身份參與社區治理,共同推進服務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。
完善流程,創新機制,推進治理主體“多元化”。創新合伙思路。堅持以黨組織搭臺,動員、挖掘、吸引、整合社區治理骨干、黨員居民、共建單位、社會組織等多種力量,以社區自治項目為主要抓手,推進組團式開展自治培訓和實踐,讓全員實現共同參與、共同營造、共同享有的全過程社區治理體驗,確保“社區合伙人”模式具有創新性、開拓性。優化合伙流程。結合轄區各類資源,培育包括物業合伙人、部門合伙人、居民合伙人和商業合伙人等多種類型的“社區合伙人”,按照合伙人的專業優勢,明確基本原則、權利義務,完善準入、退出機制,全流程推進“社區合伙人”規范有序發展,把更多力量匯聚在社區治理服務之中。完善監管機制。依托社區大黨委、“三位一體”協商機制、“五老議事會”等平臺,不斷優化整合各類“社區合伙人”主體,建立聯合機制、辦事機制和激勵機制,實行臺賬管理。不斷暢通“社區合伙人”參與渠道,實現有序進退,形成良性運轉,推動“社區合伙人”規范化、制度化。
凝聚合力,激發動力,推進服務群眾“精準化”。志愿服務共謀。通過“外引內培”壯大社區“朋友圈”,依托社區大黨委,聯動部門、三新企業等“社區合伙人”,組建各類志愿服務隊55支,孵化志愿服務項目33個,深受黨員群眾喜愛。今年以來,已累計開展公益咨詢、上門維修、衣物洗護等志愿服務活動200余場,惠及群眾2萬余人。居民議事共商。健全“社區合伙人”常態化參與式協商議事制度,邀請黨員代表、樓組長、居民骨干積極參與矛盾調解等各項工作,建立“五步”議事規則,形成“四單制”閉環處理機制,建立了“四方館”“梅煩惱”等17個協商議事品牌,累計開展聯建活動220余場,服務群眾1萬余人。校社結對共建。18個社區劃分為三大片區,與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、安徽工商職業學院、安徽理工大學(合肥校區)等3所高校的內設院系結對共建。各高校以理論培訓、實操指導、規劃定位等資源賦能雙方“合作精進”,以全過程人民民主協同解決社區治理中的疑難雜癥,充盈基層治理結構。(撰稿人:崔廣蘭 朱濤 審核人:吳先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