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廣鶴美好鄉村建設的“破冰人”
讓小村莊變成大社區,讓村民盡享城市生活,讓群眾 住好房有錢賺,他打造了長豐縣首個新農村的樣板
——崔廣鶴:美好鄉村建設的“破冰人”
小橋流水,休閑廊庭,綠樹成蔭,樓臺倒影,風含翠筱……這是7月30日在造甲鄉宋崗村采訪時,給人留下的美好鄉村印象,超市商店、幼兒園、小學、文化廣場,一應俱全。“目前正規劃的一個新社區,讓更多的村民住進來,享受到改革紅利,享受到城市一樣的生活。”指著社區西邊不遠處,造甲鄉黨委委員、政法委書記、宋崗社居委黨支部書記崔廣鶴信心滿滿地說。如今社區里的475戶1761位居民生活愜意,人人喜上眉梢,這些都與社區建設的踐行者崔廣鶴分不開的。
讓群眾住上“小別墅”
“要不是崔書記帶我們一起干,現在我們還過著‘住茅屋、喝臟水、走爛路’的生活。”村民崔賢發激動地說。老崔所說的話是2008年以前的事兒。當時,小村小戶,路不通,水源差,人少地多,種地收入甚微,致使拋荒地逐年增加,群眾紛紛外出打工,村莊日漸沒落。“有的成為了‘空心村’,卻占著大量土地。”回想當初,崔廣鶴記憶猶新。
2009年,在惠民政策春風的沐浴下,宋崗這塊肥沃土地迎來新的“蛻變”。崔廣鶴主動而為,研究政策,尋找“破冰之方”。他積極向造甲鄉黨委、政府諫言獻策,最終合肥市最大的“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項目”圈定到宋崗村。“當時項目確定下來后,大多數群眾都很支持。”崔廣鶴笑著說,“這可是全縣第一個新農村建設項目,我們必須實施好,讓群眾盡早住上‘小別墅’。”為順利推進,崔廣鶴就同“兩委”一班人,起早摸晚,走村串戶,講政策,辨利害,終于項目涉及到的14個自然村村民順利完成搬遷,此舉為整個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2009年5月,全縣首個別墅風格兩層居民樓正式交付使用。“當時甭提多高興,做夢都沒想到會住上這么好的房子。”首批入住的崔賢桂樂呵呵地說。崔大姐按照政策補交房屋差價2萬元,住上了135平方米的兩層樓房,樓下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,樓下兩間套房,外加一個十多平方米的露天曬臺,院內兩間雜物房,放置農具和糧食。
老百姓住上新房是件高興事,可是,如何改變老百姓多年的生活陋習又成了崔廣鶴的“頭疼事”。為此,多少個夜晚,他難以入眠,最終決定從改水改廁改廚入手。如今,社區的居民用上了自來水,衛生間用上了抽水馬桶,燒鍋做飯有的用上了液化氣。“現在,我們居家生活和城里一樣,出門就是水泥路,生活真是美啊!”村民崔大姐笑容滿臉地說。
產業富民是硬道理
住好房,產業優,百姓富裕,社區才能更和諧。“有了好房住,更要有好產業,否則,老百姓的腰包就會成‘空殼’。”指著大棚里的成群的麻黃雞,崔廣鶴說。他告訴記者,土地通過平整,租賃給種植大戶,發展規模化、集約化、有特色的農作物,農戶可以拿地租,還可以去種植基地打工。通過引進林下養雞、大棚養雞,提升了產業結構,讓特色產業逐步走進村民的生產中。
李詠梅多年來是種植一稻一麥,自從搬進了宋崗社區,她開始嘗試了新的生產方式:學習大棚養雞。在專業禽業公司采取的“公司+農戶”帶動下,她每年養雞的收入都在4萬元左右。2012年,宋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了8800元,超出全縣平均水平,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0萬元,在全縣率先過上小康生活。
長豐縣首個鄉村社區在造甲鄉誕生,宋崗一夜成為“美好鄉村”代言,而支部書記崔廣鶴也為之付出了諸多艱辛,他的忘我工作深深感動著每位村民,他的無私奉獻,得到了社會認可。崔廣鶴先后榮獲安徽省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個人、合肥市“十佳”村干部、合肥市優秀黨務工作者、合肥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個人、長豐縣優秀村黨組織書記、長豐縣政法綜治工作先進個人、長豐縣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。
談起未來宋崗規劃,崔廣鶴表示:隨著社區日漸成熟,按照“公司+農戶+合作社+基地”的模式,下步將爭取養雞大棚數量達到150個,年出欄雪山草雞達到360萬只以上。原有3000多畝退耕還林面積的基礎上,再建設1000畝育苗基地,大力發展優質苗木花卉種植培育。“ 產業富民是硬道理,居民有了錢,生活才能安心,社區才能和諧。”崔廣鶴滿懷信心地表示。 ·杜剛·
責任編輯:長豐縣委組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