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精品一区_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_高清久久一区_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

↑安徽先鋒網 ↑合肥先鋒網

“群眾滿意就好了”

日期:2014/4/23     稿源:長豐先鋒網     人氣:139
“群眾滿意就好了”   ——記造甲鄉雙豐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王升保     背景:造甲鄉雙豐社區與下塘鎮毗鄰,2002年由原雙豐村和丁崗村合并而成,2013年底實現“村改居”。社區離省道合水路約13公里,地理位置較為偏僻。村地處江淮分水嶺,是個傳統的農業村,集體經濟“空白”,主導產業是傳統種植業,尤以種植水稻、小麥為主,主要增收渠道是外出務工。全村耕地面積3780畝,轄7個村民組,21個自然村,現有農戶598戶,總人口2128人。       2012年4月,王升保作為全省第五批選派村書記,根據組織安排從合肥市人口計生委“空降”造甲鄉雙豐社區掛任黨總支第一書記。短短兩年時間,他從一個“機關人”淬煉成了一個思民謀事創業的“小村官”,用他的真知所學,用他的“精氣神”感染著每個人,推動了雙豐社區為民服務、產業調整、村情民風的日臻“蛻變”。   “筑壩留水”解民憂       初識王升保,中等個子,精瘦的身板,卻干氣十足,一雙書生氣的“四只眼”,彰顯了幾分知識分子的味道。     “剛來,大家都不看好,這樣一個城市人,能待住嗎,能干好嗎。”回憶當時迎接王升保場景,雙豐社區黨總支書記崔廣新也郁悶過。     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,說干就干。通過近半年的走訪問民,王升保摸清了“家底”。雙豐社區處于江淮分水嶺脊背,高崗疊巒,地勢起伏,水源短缺,十年九旱。“每遇干旱,麥黃如草,生產生活用水就只能靠老天‘開眼’了。”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社區主任崔化崇感觸最深。他說,幾十年來,大家都在“求水若渴”,水資源匱乏,導致產業調整“原地踏步”,無所創新。     雖然村里有個雙豐壩,但年久失修,成了“碟子庫”,每遇雨季蓄不住水,遇旱時無水用,只能“望庫興嘆”。“以前灌溉用水,要從十幾里外的雙河水庫引水,費時費力費錢。”小洼村村民崔賢樹如是說。     群眾有需求,“村官”跑斷腿。從2013年初開始,王升保和村兩委干部不斷向市、縣水務部門跑項目、爭資金,終于在當年11月份實施了除險加固,清淤固壩,筑起了“聚水庫”。     “唉,終于盼到了水,真是好!今年午季小麥豐收有望了。”指著壩底自家20多畝綠油油的麥苗,61歲的崔賢樹連連稱贊。     雙豐壩“蓄水工程”不僅解決了小莊、小圩等7個村民組約2000多畝農田灌溉用水,蓄水后約200畝水庫面積,還可以發展立體養殖,盤活了集體經濟。   引外援補內需“強區富農”       4月11日上午,雖然淅淅瀝瀝的春雨下個不停,但是在雙豐社區北邊的集中土地復墾現場,依然是機聲隆隆。     “這是新引進的一個現代高效農業,主要生產優質綠色精品水稻。”指著一片片推平成形的田塊,王升保介紹說,由于地勢較高,一直以來,本地農戶幾十年來還是從事“一麥一稻”的低效傳統種植模式,在創新高效農業方面還是一張“白紙”。     窮則思變。作為市里的選派干部,王升保一直都在思產業調整,關注高效農業。一次,在同學聚會時認識了江蘇省鹽城市黃海農場的羅加春。“我們本來打算去合肥南部一個縣投資,后來被小王誠心所打動,就來到這里了。”說起王升保干事勁頭,羅加春由衷佩服。     通過王升保走訪農戶,協調土地,現在羅加春和朋友在雙豐社區流轉了1450畝農田,從事綠色優質高效水稻種植,未來本地用工能達到30多人。     “我們不僅可以拿到地租,還能到園區打工,有事干、有錢賺,生活會越來越好。”看到“外企”入駐雙豐社區,當地村民對未來都充滿了希望。     在引“外援”壯大集體經濟、實施產業調整的的同時,王升保不忘補“內需”。他充分發揮選派資金“酵母”作用,以示范引路,幫助本村養殖大戶建成環保型生態種豬養殖基地,實現年產生豬超過1500頭。目前,全村現有立華養雞大棚13戶,規模養豬戶3戶,常年有900多人在外務工。2013年度,人均純收入達到8600元。   “城鄉共建”標準化社區       如何加強對農村社居委這一新生事物的管理,正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新課題。王升保和村兩委積極探索“網格化”管理新路子,促使農村社區走向和諧。     記者在造甲鄉雙豐社區采訪看到,今年36歲的王升保作為社區的“當家人”也成為全區的“首席”忙人。他擔任的是“網格長”職務,由于所在社區60%以上勞力外出打工,有村民小組長擔任的“網格員”大部分是年老體弱者。這些“老前輩”們過去雖然在當地都有一定的威望,可撤村并居后,面對居民們需要上報辦理的各類保險業務以及低保申請、身份證則束手無策。     不僅如此,社區里許多農戶家購買了電腦,社居委里也設置了電子閱覽室、親情視頻室,有“腦”有“室”,可對居民以及留守孩子如何上網、如何進行視頻、電腦壞了如何修理,好多人更是“丈二和尚——摸不著頭腦”。     為此,受過高等教育的的王升保沖鋒在前。他白天要在一站式服務大廳忙服務,晚上還要指導健身跳舞,幾乎每天都要到深夜十一二點鐘才能休息。     居民畢大哥告訴記者,王書記不僅辦瑣事、雜事快捷,更重要的是幫助老百姓解決了許多無法解決的大難題。“有這樣的‘父母官’,咱老百姓怎能不打心眼里佩服。”畢大哥推心置腹說。     在做好為民服務同時,王升保不斷對上對外爭取,在市人口計生委以及縣委組織部、縣人口計生委、縣民政局、縣房產局、縣人社局、縣扶貧辦、縣教體局等相關部門的幫扶下,社區不僅建起了棋牌室、健身室、籃球場,還安上太陽能路燈,建成了文化廣場。“以前跳廣場舞只能‘趁著月亮跳’,現在有燈有場地,想咋跳就咋跳。”愛好跳舞的陶玉英樂呵呵地說。     美好社區的日臻完善,村民們的陋習也少了,兩年來全社區未發生一起偷盜以及吵嘴打架事件。   “以心換心”百姓贊       臨近中午,走進村民李世群家中,全家人正準備午飯。“王老弟,中午不要走了,在家吃一口。”一看到王升保,李大姐全家連連招呼。王升保告訴記者,由于李大姐常年生病,每年用藥都在五六千元,經常需要進城看病報銷費用,家庭經濟較為困難。“他的私家車都成了我的‘專車’了 ,這老弟人不錯!”雖然患病多年,但李世群依然笑對生活,“現在晚上有路燈,有廣場,我和姐妹們還跳起了廣場舞。”     “這里的民風真是很淳樸,一點點幫助,他們都會記在心上。”兩年來的傾情融入,王升保對當地群眾有了深厚感情。     在走訪中,當地村民都給予了王升保一致點贊。“一個城里人,來咱們農村,幫我們建村修路,真是不容易,真是好干部!”無論有無得到過王升保幫助,當地村民都給予了充分認可。     通過兩年的走村串戶,王升保成了當地群眾的“知心人”,誰家有個大情小事,他會第一時間趕到。每逢節假日,王升保和村兩委都會利用爭取的資金,慰問社區五保戶、低保戶、高齡老人、傷殘人員,實現了幫扶慰問的全覆蓋。     雁過留聲,人過留名。短短兩年時間,王升保雖然沒有為群眾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,但是群眾記住了他的點點滴滴。“大的本事沒有,只想干點實事,群眾滿意就好了!”在讓王升保對自己工作總結時,不善言表的他還是有些靦腆。     走進去年新落成的村為民服務大廳,一站式服務大廳寬敞明亮,干凈整潔有序,村兩委干部都掛牌上崗。“王老弟工作的‘精氣神’,給我們和群眾搭建了‘連心橋’,成為了我們工作的‘助推器’、‘加油站’。”對王升保給全村干事創業帶來的新氣象、新變化,黨總支書記崔廣新由衷的佩服。圖為王升保(右二)和村兩委干部陪同相關部門開展春節慰問(杜剛 吳偉 唐亮)
責任編輯:長豐縣委組織部 
processed in 0.0586 seconds, 6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