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豐縣下塘鎮:“加減乘除”法為城市社區減負增效

近年來,長豐縣下塘鎮堅持“加減乘除”工作法,切實為城市社區減負增效。
做好“加法”,為社區壯“筋骨”。一是搭建起組織架構。各城市社區成立了社區黨委(總支)、社區居民委員會、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,并明確了“三委”職責;根據社區實際情況,以社區、網格片區、樓棟為單位,完善三級領導及管理服務體系;本著有利管理和服務的原則劃分了社區網格、微網格,形成了“社區網格-微網格”兩級黨建網格工作架構。二是建好社區工作隊伍。建強城市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工作隊伍,探索建立居委會下屬人民調解委員會等“一居多會”制度,抓好黨小組長、樓棟長、文體員、調解員、監督員等組成的“兩長多員”隊伍建設,探索“紅色物業”“紅色業委會”,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建設一支數量充足、架構合理、素質較高、業務精通、服務到位的社區工作隊伍;三是落實關心關愛措施。建立社區干部報酬動態增長,每年排社區干部進行一次體檢,為社區干部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險、醫療保險。建立定期談心談話制度,及時解決社區干部工作、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,切實關心關愛社區干部。
做好“減法”,為社區“減負”。一是減牌子,整治社區室內外環境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(睦鄰中心)主入口只保留“社區黨組織委員會”、“社區居民委員會”2塊牌子和“黨群服務中心”、“中國社區”2個統一標識;內部功能室根據其主要功能或通用功能只懸掛1塊識別牌,其他未納入《社區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》的標牌一律摘除。統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室內外標識、標牌,集中開展社區服務設施標準化、規范化、親民化改造;二是減事務,清理規范社區工作事項。以《社區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》為主要依據,將未納入清單的各類組織機構、活動陣地、工作任務、蓋章證明、信息系統、臺賬等一律取消;三是減考核,整合各類考核評比。以《社區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》中的事項作為考核主要依據,未納入清單的考核一律取消。對核準進入社區的考核事項進行整合,建立統一的考核評比指標體系,每年由鎮黨委進行綜合考核,鎮各職能部門不再單獨組織。
做好“乘法”,為社區“賦能”。一是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。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體制,健全社區黨組織體系,加強社區黨組織對社區自治組織、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的領導,社區黨組織對社區有關人事安排、重要事項決定、資金使用等發揮主導作用,行使領導保障權和管理監督權。上級支持社區的政策項目、資金資源,以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到位。賦予社區黨組織對轄區單位評先評優、榮譽申報等的評價權,對公共服務單位的評價和年檢年審的建議權;在“兩代表一委員”、先進模范人物等推薦評選中,主動征求其所居住的社區黨組織意見。二是完善社區黨組織運行機制,健全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,推進社區黨建、單位黨建、行業黨建互聯互動。加強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,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、副書記、委員,不斷優化班子結構。三是深入推進社區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,扎實開展黨支部建設提升行動,嚴肅黨的組織生活,嚴格落實“三會一課”和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。
做好“除法”,為社區“增效”。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。一是精文減會。著力提高文件、會議質量,進一步明確精文減會的標準和尺度,不發不切實際、內容空洞的文件,不開應景造勢、不解決問題的會議;二是持續改進督查檢查方式方法。注意糾正陣仗聲勢大、層層聽匯報、大范圍索要臺賬資料等做法,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,從以明查為主向明查暗訪相結合轉變,從一味挑社區毛病、隨意發號施令向既發現問題又幫助解決問題轉變。探索運用“互聯網+督查”,讓數據多“跑腿”,讓干部群眾少“跑路”;三是著力提高調查研究實效。開展隨機調研、蹲點調研、解剖麻雀式調研,察實情、聽真話、取真經,不作秀,不走“經典路線”,在求深、求實、求細、求準、求效上下功夫,力戒搞形式、走過場,不給社區增加負擔,不搞層層陪同,不要求社區主要負責同志出面接待,讓社區干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群眾辦實事好事,推動社區黨組織對群眾“有求必應”。(程鑰亮、張培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