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豐縣陶樓鎮:實施“六大工程”,確保“十四五”開好頭起好步
2021年,是建黨100周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開局之年。開好頭、起好步,尤為重要。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鎮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呼應中部崛起,全面推進“規劃提標、產業提檔、生態提升、旅游提速、城鎮提品、民生提質”六大工程,聚力建設“合肥的后花園、合肥人民的桃花源”,加快實現陶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建設目標。
聚焦規劃提標,鋪展新畫卷
按照“1311”鎮域空間發展,做好“十四五”規劃。推動集鎮西向陶西、北向古城連片發展,推進增減掛安置高層小區向集鎮靠攏,力爭“十四五”末建成2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4萬人的集鎮居住中心。聚焦全域旅游,依托萬畝經果林基地,發展集賞花、觀光、采摘為主的新豐桃花源農旅片區;以石集農業產業園、櫻桃種植基地、七色時光公園以及高塘鑫田野農業示范園為核心,充分運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政策,打造以都市休閑農業、民宿、農家樂、研學游為主的石集休閑民宿片區;依托蒙城北路,以陶天月藝術館、國際書畫小鎮、承德古縣遺址為載體,打造研學、參觀、展覽為主的國際書畫小鎮文旅片區。按照縣委縣政府東產西城的思路,主動對接下塘,在陶樓境內的蒙城北路陳祠、杭崗段布局設點,圍繞陶老壩建設集康養、休閑、娛樂、居住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區,形成產城融合新中心。對標長三角,融入到全國高速網和省市縣交通網絡,在S324和滬陜高速復線入口處,建設集農產品物流集散和電商為一體的現代化物流中心。
聚焦產業提檔,點燃新引擎
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。接續推進石集、高塘、新豐、陳祠、杭崗等重點村居農業產業園項目。積極發揮老師、老鄉、老板“三老”,以及戶主、農場主、合作社主、企業主“四主”作用,形成政府支持、村居管理、企業運營、居民參與的良性循環。推動經果林產業升級。繼續大力發展桃子、葡萄、櫻桃等經濟作物,推動經果林產業向深加工、冷鏈物流、終端銷售等環節延鏈發展。培育新的農業品牌。推廣紅薯、南瓜、高粱等抗旱農作物,繼續擴大陶西有機水稻種植和螃蟹養殖面積,爭取完成烘干房建設,做好陳圩青梅、古城桃膠品牌培育。
聚焦生態提升,呈現新氣象
擦亮生態底色。堅持合肥生態功能區定位,扎實開展增綠護綠用綠工作。不斷推深做實“林長制”“河長制”,育好10片林區,護好23條河流和水庫。跟蹤龍門寺濕地公園建設議案的辦理情況,全力爭取落地,打造秀美環境。以“五清一改”為重點,堅持更高的站位、更嚴的標準、更實的舉措,一手抓“清理”,一手抓“美化”,著力提升鄉村“顏值”。
聚焦旅游提速,瞄準新表現
打造新業態。對標3A級景區和旅游A級村莊創建要求,加大新豐桃花源和石集景區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。擴大“桃花節、果蔬采摘季、精品果園游”等節慶影響,實現四季花開果香。聚力開發觀光娛樂、賞花摘果、鄉村夜游、休閑康養等旅游業態,實現“一點亮”向“全局紅”的轉變。做好“融”文章。扶持農家樂、合作社、協會等新型經濟組織發展,加快啟動建設國際書畫小鎮。圍繞“水、花、果、人、物”五大資源,做好旅游資源統一保護、規劃、開發和營銷,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生意“四生融合”。
聚焦城鎮提品,耕耘新動
疏通骨架道路。以蒙城北路、桃花大道、龍湖大道3條南北道路,S324、陶四路、緯二路以及滬陜高速復線4條東西道路,形成三縱四橫的骨干路網,疏通鎮內末梢道路,逐步體現陶樓承東接西、貫南通北的中心驛站作用,發揮東接產業新城、南鄰都市板塊、西靠臨港片區的左右逢源優勢。建設宜居集鎮。推行“街長制”,實現街道精細化管理。高標準開展高塘中心村美麗鄉村建設。接通集鎮天然氣,做好陳祠、大橋兩個中心村安置點規劃布局以及玉樹臨風苑2期項目建議書編制。強化動態巡回監察,全力做好控違拆違工作。
聚焦民生提質,創造新生活
加強民生保障。扎實推進民生實事項目,完善便民為民利民基礎設施。推動鎮衛生院改造提升,加強醫療體系建設。完善社會救助體系,落實特困人員、困難兒童、低保、五保等社會救助和福利補貼機制,力爭社保覆蓋面再擴大。創新社會治理。按照“外防輸入、內防反彈”原則,毫不放松繼續常態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。推廣“三站融合”模式,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場所為主陣地,圍繞“講、樹、評、志、樂、慶”六個方面,常態化開展活動。深入推進“雪亮工程”,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,強化巡邏值守力度,不斷鞏固平安陶樓創建成果,促進基層治理效能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