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豐(雙鳳)經開區:巧用“加減乘除”工作法解鎖基層治理“最優解”

近年來,長豐(雙鳳)經開區緊扣基層治理難點堵點,巧用“加減乘除”工作法,聚焦強基固本、減負賦能、載體創新、攻堅克難四大領域精準發力,全面提升居民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解鎖基層治理的“最優解”。
做精“加法”,在強基固本上下功夫。筑牢組織堡壘,激活治理“主引擎”。構建“區黨工委—社區黨組織—網格黨支部—樓棟黨小組—黨員中心戶”五級組織架構,設置60個小區(片區)黨支部、189個樓棟黨小組,選樹黨員中心戶436個,實現黨組織對小區、樓棟的全覆蓋。強化資源整合,織密共建“一張網”。以社區“大黨委”機制為紐帶,橫向聯動89家共建單位、18家縣直單位,累計合辦民生實事69件,認領“微心愿”90余個。同時,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,開展政策宣講、代辦服務等便民活動1000余次,推動服務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。夯實隊伍根基,鍛造治理“生力軍”。實施黨員教育“立體化”工程,組織理論學習、實訓教學等活動400余場,培訓黨員干部3000余人次;組建298名“紅色小管家”、241名網格員志愿者隊伍,實現服務力量“一網統管”。
做細“減法”,在減負賦能上出實招。聚焦減負增效,優化網格運行。將18個社區劃分為114個網格,建立“1+3+N”治理模式,通過“多網合一”整合信息采集、矛盾調解等職能,累計采集信息3.2萬條,化解問題3000余件,推動基層事務“一網兜清”。暢通訴求渠道,減少群眾煩憂。搭建“圓桌會”“民情夜話”等議事平臺,2024年以來開展協商活動254場,收集意見建議1300余條,解決問題169個;推行“群眾點單—社區接單—監督跟單”閉環機制,線下解決群眾訴求263件,實現“小事不出網格、難事不出社區”。深化物業改革,減輕治理負擔。以“皖美紅色物業”建設為抓手,推行小區黨支部書記與物業經理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機制,39名黨支部書記兼任物業副經理,96名業委會成員納入黨支部,依法清退服務不達標物業企業2家。
做活“乘法”,在載體創新上謀實策。數字賦能,釋放智慧治理“乘數效應”。依托“智慧社區”平臺,整合黨建、網格、物業等數據資源,實現居民訴求線上提交、任務線上派單、進度線上跟蹤;建立130余個小區居民微信群,實時發布政策信息、收集社情民意,服務效率提升60%。多元共治,激發協同聯動“倍增動能”。創新“社企共建”模式,聯動企業商戶、駐地單位組建“黨建聯盟”,開展聯建活動116場,服務群眾3200余人;打造“小微協商”“青年之家”等特色陣地,引導新階層人士、青年志愿者等統戰力量參與治理,形成“一核多元”共治格局。品牌引領,打造服務群眾“示范樣板”。培育“紅色管家”“鄰里幫幫團”等服務品牌,開展“微行動”103次;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“一站式”服務窗口,提供政策咨詢、事項代辦等12類服務。
做實“除法”,在攻堅克難上鼓實勁。靶向破題,清除治理“頑瘴痼疾”。針對安置小區環境差、商圈治理難等問題,開展“百日攻堅”行動,聯合多部門整治飛線充電、占道經營等隱患362處;通過“社區吹哨、部門報到”機制解決消防通道堵塞、停車難等“老大難”問題112個。疏解矛盾,破解群眾“急難愁盼”。推行“四到家六必訪”工作機制,組織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網格,2024年以來走訪群眾4.2萬戶,化解鄰里糾紛、物業矛盾等500余件。長效監管,根除問題“反彈土壤”。建立“1+1+N”監督機制,由社區黨組織牽頭,聯合監督委員會、居民代表等力量,對問題整改情況“回頭看”;將矛盾化解率、群眾滿意度等納入考核,倒逼責任落實,推動基層治理從“治標”向“治本”轉變。(撰稿人:張程梅,審核人:吳先智)
責任編輯:李家琳